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政務公開 >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> 惠企政策供給信息公開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政務公開 >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> 惠企政策供給信息公開
惠企財政獎補不能“撒胡椒面”
一段時間以來,為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、解難紓困,各地區各部門出臺了不少獎補政策,努力提升財政資金獎補民營企業的力度與精準度。民營企業是穩定增長、增加就業、促進創新、改善民生的主力軍,規范并完善財政獎補制度,充分發揮其扶持引導作用,避免“撒胡椒面”,將有助于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。
近年來,為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,加快營造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,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,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。例如,去年11月份,中國人民銀行、財政部等部門系統部署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工作,明確指出要強化財政獎補。河南省日前制定《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財政政策》,提出加大財政資金支持,持續減輕中小企業負擔;福建省出臺《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》,統籌發展專項資金,提高財政獎補力度,助力培育優質中小企業。在政策引導下,民營企業獲得感持續加強、發展活力持續釋放。
但也要看到,一些地方財政獎補制度在規則制定、申報資質核實、專項資金發放、資金績效管理等方面仍有不足之處。例如,單項政策覆蓋面較窄,多頭申報情況較為普遍;有的企業弄虛作假騙取獎補資金,破壞了財政管理秩序;專項資金在審核發放過程中“跑偏走樣”,不利于政策的有效落實。為此應當堅持法治化原則,提高財政獎補制度的規范性與政策運行的精準性,確保財政獎補用于符合政策要求的領域。
擴大財政獎補政策的覆蓋面,增強系統性與針對性。財政獎補能夠緩解民營企業的資金壓力,促進技術創新,推動產業升級,但同時也要注意,獎補不能“撒胡椒面”,要確保政策實惠直達民營企業。各地要因地制宜,擴大獎補政策覆蓋范圍,使不同行業的民營企業在政策優惠面前有平等機會。根據地方產業發展規劃,明確民營企業財政獎補的重點方向,結合民營企業實際訴求,制定差異化政策措施;各部門要加強溝通協作,通過構建信息共享平臺等方式,實現財政獎補政策與資金信息互聯互通,避免政策重復出臺與獎補資金的重疊發放。
規范獎補資金發放程序,提升政策公開透明度。為避免黑箱操作和尋租風險,有必要實現程序規范化和政策透明化,推動財政獎補政策由“結果公開”轉向“過程公開”。除公示基本的政策信息外,還要公開申報、審批、資金發放、績效評估等環節的重要信息,做到有據可依、有證可查。全面公開獲得獎補企業的主體信息,自覺接受社會監督,確?;萜笳咴诼鋵嵾^程中的公平與公正。還應建立獎補資金常態化監督機制,邀請專業機構開展第三方審計,完善對于資金流轉的事前評估、運行監控與事后評價,確保財政獎補真正發揮應有作用。
加強監管力度,嚴厲打擊財政獎補虛假申報等行為。個別企業采取虛報項目、夸大規模等方式冒領、多領甚至騙取獎補資金,對市場競爭造成嚴重影響。為保障獎補資金切實流向政策所需領域,應堅持實質審查原則,結合企業的項目規模、經營情況、人員構成等內容,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、準確性與完整性進行審核,必要時輔以上門走訪、實地考察等方式,確保財政獎補政策的精準性和資金使用的高效率。加大對于弄虛作假騙取獎補資金等行為的監管與懲戒,將失信企業主體信息向社會公示,取消其財政獎補以及評優評選等資格。對于已經發放獎補資金的,及時予以追繳,情節嚴重者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完善績效管理制度,確保獎補資金用在刀刃上。加強對獎補資金的績效管理,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動態監控,有助于推動財政政策的精準實施。樹立事前預算管理意識,要求企業提供全面詳細的預算規劃。強化對財政獎補的事中、事后全方位預算監管,完善對資金去向的反饋和評估機制,借助信息化技術,健全實名臺賬、定期報告等制度,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優化調整,有效掌握每筆資金的分配、撥付與使用情況。為進一步糾正獎補資金使用不規范等問題,還要構建“線上監控為主,實地監管為輔”的常態化監管模式,嚴厲打擊截留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,讓資金安全直達政策所需領域,更好發揮惠企利民實效。